多數的婦女並不知道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這一個疾病的存在,除非她們因為隨著年齡加劇的痛經、慢性下腹痛或是不孕症求診於婦產科,少數是由於超音波檢查發現到卵巢長出巧克力囊腫chocolate cyst(正式的醫學名稱:子宮內膜異位瘤endometrioma),才知道這個疾病的存在。 至於性交疼痛或是性交困難(dysparunia),由於它是一個羞於啟齒的症狀,少有病人因為這個問題求診而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 另外一個特別的情況叫「子宮腺肌症adenomyosis」,它是發生在子宮肌肉層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會造成厲害的痛經以及月經量過多。 因此,因為月經量過多伴隨嚴重痛經求診也是一個被診斷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契機。 其實,這個疾病並非罕見,在生育年齡的婦女當中,約有10%-12%的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不孕症的患者當中,其盛行率高達25%-40%。 它的疾病特質導致骨盆腔及輸卵管產生長期慢性的無菌性發炎反應,干擾卵子與精子受孕以及著床的過程,在未治療的情況之下,懷孕能力會隨著疾病的進展而下降。 除了高昂的試管嬰兒IVF(in vitro fertilization)之外,目前主流醫學仍然欠缺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不孕的理想治療,導致無數的女性病患花費了無數的心力、時間以及金錢奔波於各大醫院,卻仍然處於萬分無助的處境當中,隨著歲月的流逝,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受孕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越來越渺茫,其內心的痛苦,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真正體會。 筆者在不孕症醫學專區所提到的不孕症女病患其實正是一個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人。



目前醫學的解釋是:20歲體重過重的女性多半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而PCOS的患者普遍會有月經量少,週期比較長,一年可能只有來3-4次月經,因此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反而較低。 除此之外,我認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患者體內有較高濃度的雄性素,而雄性素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有抑制的效果,這是一個值得再進一步研究的議題。 1986年一篇刊登在JAMA的醫學研究也顯示:有抽煙或劇烈運動習慣的女性似乎有相對較低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 如果從雄性素的濃度或許可以解釋這種情形。 另外再告訴各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一個令人欣慰的好消息。刊登在2012年9月Fertility Sterility一篇義大利的研究指出: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似乎俱備比較強的性吸引力;不但有較窈窕的身影,而且胸部尺寸也比較大,發生第一次性經驗的年齡也比較早。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目前仍然不明,但是該研究學者認為:體內雌激素濃度越高的女人,其體態就越女性化,相對地也就越俱備強的性吸引力。 而體內雌激素太高也可能是造成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危險因子。
我所使用的治療策略是應用演化論醫學,目標是繞過「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病灶的處理而把重心放在控制發炎與免疫反應的層次,以改善生活飲食形態為手段,搭配一些簡單的中藥、西藥、針灸或是埋線,但是不使用荷爾蒙,因此不會讓妳臉部出油冒青春痘變肥變醜聲音變粗乳房變小;不會造成陰道乾澀、情緒不穩等更年期症狀。也不需要花大錢打停經針或做試管嬰兒,更不需要冒開刀或是麻醉的風險, 一個月內就可以察覺到明顯疼痛減輕的效果,大約只要3個月左右,多數病患的疼痛就可以減輕到不會構成生活困擾的程度, 更有些高齡病人也在幾個月內「意外」懷孕, 代價及副作用比起您所能想像的還要小上許多。